iPhone 13预售官网被抢崩,苹果真的降价了吗?
年年被吐槽,年年被抢购。
9月17日晚,iPhone 13系列智能手机在苹果官网和各大电商平台预售。结果,热心的网友不仅让各大电商平台的产品“耗尽”,还抢了官网。
值得一提的是,9月15日凌晨举行的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曾被媒体称为“最没有存在感的一次”,有网友调侃称“iPhone 13和iPhone 12最大的区别就是名字不同”。在“挤牙膏”的创新中,“性价比”成为iPhone 13最大的亮点。统计显示,iPhone 13系列的起售价比iPhone 12系列便宜,从300元到800元不等。
有分析人士指出,苹果降价背后,美国法院对“苹果税”的禁令发挥了重要作用,公司在服务领域收入的不足需要通过硬件销售的增加来弥补。9月10日以来,苹果市值蒸发近2000亿美元,就是禁令效应的体现。
不过也有声音说“平庸”是库克理念的体现,降价不会影响利润,可以展现苹果一流的供应链管理能力。
苹果未来“划算”吗?
iPhone 13“秒没”,苹果降价并不吃亏
每年苹果新品的预售都能为微博贡献大量热搜,今年也不例外。
预售开始后,苹果官网一度被卡,无法付款,天猫平台第一批粉色机型不到3分钟就被抢购一空,而JD.COM和拼多多也在几秒钟内售罄。一夜之间,微博话题#苹果官网崩了#、#iPhone13第一次售罄一夜补货#、#苹果包装盒塑料膜换成纸拉条#,累计阅读量突破10亿。
火爆的市场与前几天发布时铺天盖地的口水战形成了鲜明对比,这种现象几乎成了苹果每年的“惯例”。
iPhone 12发布的时候,其价格、电池容量、外观、充电都被网友疯狂批评,甚至流传着“十二苹果十三香”的说法。随着用户的使用,绿屏、信号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,但这些问题并不能阻止苹果销量再创新高。
数据显示,自iPhone 12发布以来,该系列已占全球5G手机出货量的24%;2020年第四季度,苹果共出货9000万部iPhones,市场份额上升至23.4%。iPhone 6风靡全球后,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品牌;库克还在财报发布会上表示,新款iPhone在中国创下了历史新高。
iPhone 13的发布也有类似的情况。网友认为只把“刘海”缩短20%的屏幕并不是什么新鲜事,120Hz的刷新率比安卓晚了好几年,电池的提升也极其有限.
不同的是,iPhone 13的价格让很多人将其纳入“真香”的范畴。全球供应链紧张,半导体价格高企,国货版iPhone 13相比上一代降价了300-800元。
具体来说,iPhone 13mini和iPhone 13的首发容量为128GB,比上一代同存储版本低了800元。IPhone 13 Pro 500元起售价较低,iPhone 13 Pro Max元起售价较低。
此外,苹果还推出了包括华为、小米、OPPO部分机型在内的“旧机换购”计划。华为P40 Pro 512GB最高可打折2800元,也就是说iPhone 13最低3199元就可以带回家。
不过,对于这次降价,市场不乏质疑,认为是“刁钻”。
一方面,iPhone 12推出时,市场一度质疑其变相涨价。
当时mini机型虽然维持了iPhone 11的起步价,但主运公司12的提价达到了100美元。在发布iPhone 12的同时,苹果还宣布12系列新机将不再配备Lightning EarPods耳机和充电器,13系列也延续了这一做法。
在苹果官网,MagSafe充电器、20W USB-C电源适配器和USB-C闪电连接线的价格分别为329元、149元和145元,而EarPods和AirPods的最低价格为1
同时,iPhone 4时期不同机型之间的差异仅限于存储容量,但现在iPhone 13系列机型在相机配置、拍摄功能、屏幕刷新率、电池容量等方面仍有较大差异,也被认为是间接涨价。
另一方面,汇率变化也会对价格变化产生影响。OPPO前副总裁沈怡仁在微博中表示,“去年涨价是汇率的原因。今年汇率下降,iPhone 13的价格自然就低了。”
以iPhone 13 Pro(128GB)为例,其在美国的售价为999美元,按照目前的汇率约为6459人民币,但如果换算成一年前的人民币,则为6764人民币。
缘何降价?
尽管如此,降价仍然被视为苹果的市场策略,除了之前延续了几代人的涨价趋势外,还受到当前市场环境的影响。
根据Gartner数据,2021年Q2最终用户智能手机全球销量为3.288亿部,同比增长10.8%。但与2015-2017年超过14亿台的年销量相比,市场人气已明显呈现消退迹象。
如果把范围缩小到中国,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。根据科纳仕公司研究数据,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在Q2的出货量较Q1下降了17%。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,2020年国内手机总出货量3.08亿部,同比下降20.8%,市场已趋于饱和。
存量背景下,近年来国内高端手机市场的安卓阵营不断提价,逐渐形成了与iOS竞争的趋势。但在华为因“断电”势头减弱后,小米在2021年的Q2接过了国产手机的大旗,以15.5%的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二,仅次于三星,苹果排名第三。
市场研究机构IDC中国研究经理王茜指出,过去几年,安卓阵营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形象塑造,在国内高端市场逐渐获得了一定的高端用户基础。
从价格来看,2021年华为、小米、OPPO高端系列的起步价已经从3999元达到4999元,最高价格分别达到12999元、6999元、12999元,与苹果不相上下。
在这种情况下,苹果通过降价将iPhone 13系列的价格区间扩大到5000-12000元,覆盖范围更广,直接进入了国内手机价格的腹地。不难想象公司出售iPhone 13系列的“野心”。
“iPhone 13系列采用了更为优惠的价格策略,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持有相应价格段预算的消费者选择品牌。”王茜说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苹果降价背后的影响因素中,除了与安卓手机的竞争,苹果税近年来遭遇的“坏消息”也不容忽视。
8月,韩国通过《电信商业法》修正案,禁止苹果和谷歌强制App开发者在App Store和Play Store使用两大科技公司的支付系统;9月10日,加州法院发布永久禁令,要求苹果不得强制开发者使用应用内支付,并允许app开发者引导用户使用第三方支付方式。
连续两次针对“苹果税”的法律法规,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苹果的营业利润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苹果价值的判断。9月10日以来,公司股价下跌8.46%,市值蒸发1758.79亿美元。
有媒体推算,如果“苹果税”在2021年不复存在,苹果iPhone的销量将至少增长23.6%,以填补缺口。2020年,苹果全球出货量将同比增长7.9%。
至关重要的“苹果税”
要理解“苹果税”的重要性,要从苹果的收入结构入手。
苹果的营收主要分为两部分:以iPhone、iMac、iPad、手表、耳机等可穿戴产品为主的产品业务,以及以iTunes和软件为主的服务业务,“苹果税”属于后者。
应用商店早在iPhone 4s诞生之前就已经推出了。在开发过程中,App Store不仅帮助苹果增加了应用的丰富性,还让“App
从增加app内购买作为开发者选项,到强制App内无其他付费链接,如今,用户只要在App Store下载软件,除了在电商平台购物,还有在游戏中用氪金购买道具、在内容平台付费观看内容、付费享受应用高级版等付费场景,那么用户付费费用的30%将被苹果拿走。
一个典型的案例是,2017年,苹果要求微信对使用iOS的“应用内购买”进行奖励,即希望微信缴纳“苹果税”,一度引发微信关闭奖励功能。但最终苹果还是和微信和解了,用户的奖励行为并没有计入“应用内购买”。
2019年,瑞典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也向欧盟提交了针对苹果的反垄断申诉,指控苹果向开发者收取30%的抽成费。随后,苹果宣布将把第一笔100万美元收入的比例降至15%。
即使苹果做出了让步,“苹果税”也让公司赚了很多钱。根据Sensor Tower数据,2020年,苹果app store的营收将超过700亿美元,成为全球“最强悍”的App Store。伯克利研究集团研究员巴恩斯估计,2020年开发者贡献的“苹果税”将达到220亿美元。
在App上佣金的帮助下,不生产、不制作任何游戏的苹果直接挤进了2020年全球最赚钱的游戏公司Top5,仅次于腾讯、索尼、微软,甚至高于游戏巨头暴雪。
于是,《堡垒之夜》的不甘出版者Epic Games在其游戏页面嵌入了自己的收费渠道,并向平台宣传了不同渠道充值用户带来的抽取比例,但结果是应用被苹果移除。
2020年8月,Epic Games对“苹果税”提起反垄断诉讼,以“应用公平联盟”的形式,集结多达13家应用开发者,正式向苹果的佣金收取规则宣战。
最后,法院认定苹果的“反竞争行为”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,公司有必要采取补救措施。目前App Store开发者可以绕过“苹果税”,但如果用户选择“应用内支付”,仍会被苹果收取30%的费用。
2020财年,苹果实现营收2941.35亿美元,其中产品营收2373.21亿美元,服务营收568.14亿美元。以220亿美元计算,“苹果税”占服务收入的38%以上,占总收入的7%以上。
由此看来,“苹果税”对公司的影响不言而喻。
造车能担起未来吗?
分析人士认为,无论是全球智能手机消费增速见顶后的存量竞争,还是反垄断的权宜之计,苹果降价都反映出公司在增长方面的焦虑。
同时,库克执掌苹果的第一个十年也将结束,他已经明确表示,不会在现在的位置再待十年。
下一任领导会交出怎样的答卷?被大厂蜂拥而至的造车会成为新的增长点吗?
从苹果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对手来看,华为已经走上了为智能汽车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道路,而小米则在雷军“人生最后一次创业”的号召下紧急招人。
苹果也瞄准了造车。
事实上,早在2008年,乔布斯就有了独立开发iCar的计划。2014年,这款车正式进入苹果的日程,其泰坦计划一度威胁到马斯克,但在项目启动仅一年后就遭到严重挫败。如今,苹果还在车外徘徊。
2021年上半年,曾参与iPhone和iPad开发的本杰明里昂离开了苹果。在离开之前,他是苹果汽车团队中最合格的高管。9月7日,苹果特别项目部副总裁、特斯拉工程前高级副总裁道格菲尔德也离开苹果,转而加入福特。
据知情人士透露,菲尔德加盟福特的消息公布后,苹果汽车部门团队立即召开全体员工会议,决定对汽车项目进行重组。这显示了它对苹果汽车制造项目的影响。
彭博援引内部人士的话称,苹果的开发工作仍处于早期阶段,推出智能电动汽车需要5到7年的时间。风险投资公司Playround Global的运营合伙人、通用汽车自动驾驶部门Cruise的前工程师萨沙奥斯托吉奇也表示,他之前采访过很多苹果汽车部门的人,他们大多对苹果的项目感到失望,认为自己的大部分研究都没有方向。
然而,市场上不乏唱着许多苹果的声音。蔚来创始人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曾表示:“在苹果推出终极产品之前,我们最好先站稳脚跟。否则,以苹果用户的忠诚度,很少有公司能抗拒,它还有这么多现金。”
大众集团CEO赫伯特迪斯认为,苹果的加入必然会加速汽车行业的转型,带来新的技术能力。在未来5到10年,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将是旅行公司,如特斯拉、苹果或大众。
没有人知道,天生以科技公司自居的苹果能否像iPhone一样完成造车领域的“重磅”举措,但可以肯定的是,如果人们列出可能完成的公司,苹果的名字不会被遗忘。